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务办公 > 德育处 > 正文

《高考新政后的学校新秩序与教师成长现场学习会》学习感悟

【来源: | 作者:六人学习小组 | 发布日期:2015-04-20 】

为了更详尽地了解高考新政改革的情况,学校选派我们6人在杭州进行了为期4天的培训。现在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从教师的幸福生活、“新”高考对教师的“新”要求等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教师的幸福生活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高度重视,可是教师的心理问题却往往被人忽视。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表对在场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1.5%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对部分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在教师群体中患神经病的占10%以上,而其他的人群中这个比例平均2%左右。据《检察日报》报道: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中,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摘自中华心理教育网《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自我调节》,作者不详)

伴随着央视对“你幸福吗?”的各种“神回复”,来自杭州师大的周俊教授就教师的幸福观给大家做了一场关于《平衡与和谐——教师幸福生活之道》的讲座。周教授从一个渔夫和一个哲学家不同的幸福观以及哈佛大学塔尔宾夏哈尔博士的选修课《幸福课》作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深入地探讨了什么是幸福?如何感受幸福?以及如何创造平衡与和谐的幸福生活。在此基础上,他还反驳了家长一贯持有的观点,即如果我现在让他快乐,他长大后就不会快乐等教育误区,指出一个孩子的快乐是建立在点滴的生活之上的,“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快乐论和实现论指出,一个人幸不幸福,在于内在个人看待幸福的角度,而非完全的物质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与幸福呈正相关的幸福方程式。

二、“新高考”对教师的“新要求”

华东师大的周彬教授就《“新高考”对教师有什么样的“新要求”》做了另一场精彩的讲座,周教授通过风趣幽默的段子,让大家明白了教学中什么是科学?什么的艺术?明白了爱学生要爱得适当,因为并非老师爱学生,学生就会好好学,相反,学生爱老师,学生才能好好学的道理。

新高考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要求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逐渐学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从被迫选择转变为自主选择。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的观念要变革。其次,要从书面知识考试的迷局中走出来,从培养会考试的人转变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再次,在课程上,教学改革要真正以人格陶冶、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为导向。

老师如何从新高考的目标着手,在公平的基础上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通过多元化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学生能够发挥所长,并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规划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当今,我国的选才制度已经逐渐从天之骄子演变为普通劳动者,这种变化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高考基于选拔杰出的人才上,有以下单方面的特点:

一是学生自主选择性增强,在选课程方面,学生从单纯的“强迫性”的文理分科变成选三门核心课程加上选择体现自己优势科目的课程。在考试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选择0~3门自主选考科目,选考科目每年2次考试机会,成绩2年有效。在选择专业方面,不再以校为本,学生可根据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并给与多次专业选择机会,避免学生为了选学校而不得不服从专业调剂的弊端。在选学校方面,考试课在多所被录取的学校中选择自己最心仪的学校。

二是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招考模式在原来的统考、自主招生以及单考单招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位一体招生。所谓三位一体招生即高考成绩占50%、学业水平测试占30%、面试占20%。这种多元选拔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而且使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人才。同时,能更加明确因材施教的意义所在。

三是人才选拔方式与国际逐渐接轨。新的高考模式除了考察学生的知识兴趣、成绩之外,对考试的隐性能力如申请者对增进学校文化、社会经济、知识多样性的意愿和能力以及申请者应对困难和克服困难所体现出来的成熟性、决断力和洞察力也有明确的要求。

学军中学陈立群校长的讲到,智慧与聪明不能划等号,因为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聪明的人是能看到眼前,辨别是非,寻找合适的做事方式,而智慧指的是“能够看清事情核心,知道其中真相的知识”的能力。所以,老师做到:

1、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上的“家”,自己当起来。

现在“大约在70%到80%之间的孩子,读书状态是老师让我听,我就听;老师让我看,我就看;老师让我做,我就做……我什么都听你的,掌握得怎么样,不清楚”。这个家,不是他自己当,是老师在当。这种读法被认为是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很大的差异。如果孩子对自己都不负责,怎么指望他对社会负责?自主当家的问题一定要处理好。判断孩子学习上是否自主当家有三条标准:一是哪几门学得好?哪几门差?二是没学好的学科,哪些章节可以?哪一些章节不行?三是薄弱章节打算如何弥补?

2、抓住时机提升知识与能力

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方法,最后到教学生思想的一流教师,

成就学生一生。

三、感悟和体会

每一次学习就是一次思想的更新和变革,我们的感悟颇多。

一是自身在职业中的幸福感。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交际层面较小的圈子,在年复一年的知识重复中,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进而否定自我工作的意义。自然地,教师的不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如何从这个怪圈中跳出来,就有赖于我们自己内心对幸福的看待角度了。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并一直提醒自己——我们是一群在迷恋、分享和促进一个孩子成长过程的人,是在培养幸福的学生、幸福的人的话,相信我们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的意愿和能力会强烈得多。

二是学科性质决定不同学科的作用。在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常被认为是德育的范畴而被忽略。其实,德育应该渗透在每门学科里面,教书除了要教知识,还要有学科的情怀。比如说语文要培养文学家的情怀;数理化要锻炼脑力,而英语则决定了学生的眼界与境界。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不断思考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

三是尽快适应新高考。在传统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吸收知识,甚少去思考。所以我常常有一种困惑,我希望看到这样的“书呆子”吗?答案很明显不是。新高考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学会玩,还要会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倾向于培养学生要动手、爱动脑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得巩固、玩的自在、活动中有体验,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层剖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