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把书合上,今天不上课,我们来聊聊深圳。”来自华师一附中的刘康老师一语惊呆了听课的师生。原来刘老师抛开课本以我们生活的城市深圳为例来讲“工业化和城市化”。12月10日下午,华中师大龙岗附中的地理公开课,课堂伊始,师生都被刘老师的创意深深地吸引了。
假如1978年我是一位“华侨”、“土豪”,我会不会在深圳投资建厂呢?现任华中师大一附中外事处主任,负责对外交流合作工作的刘老师,有着暖男的外表,华侨的气质。学生们对这个话题炸开了锅,积极地展开讨论。刘老师顺水推舟引出1978年深圳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的优势和劣势。
刘老师深入浅出,以深圳的华强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讲述1990年后深圳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以大运新城为例分析深圳工业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学生们惊叹如今风景优美设施齐全的大运新城曾经是荒草杂生的地方。深圳城市化的发展出现很多“秃顶”的山丘,学生们在刘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总结出城市化发展对深圳带来的不利影响。
刘老师的整堂课抛开课本,从学生熟悉的城市深圳为例,利用新兴的教学媒体prezi,为华中龙岗附中的师生带来了一次重新认识深圳的机会。“地理不是死记硬背,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刘老师的一节课有图有真相,有数据,学生对深圳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了新的认识。
